第340章 340宦官擅权,始于英宗
第340章340宦官擅权,始于英宗
朱元璋父子两个在对白莲教这件事上达到了一致。
威胁大明统治的存在,是绝对不能出现的。
此案有了天子的批示,进行的很快。
上元县给江宁县交出赏钱后,便有刑部主事带着命令来了。
抓捕有关同吴庆夫有关的衙役、吏员以及知县、典史。
反正现在吴庆夫被单独提审后,咬出来了许多人。
尽管他已经极大可能的抑制住朝堂内被南人占据许多位置,可依照科举而言,南人是有着相当大的优势,并且他们还极为容易抱团,关系错综复杂。
要不然叮嘱自己这些做什么?
于是钟牛带着一部分江宁县的成熟吏员和帮手直接走了。
而且看意思,后宫之主也并没有窃取权柄,只是在皇帝登基这件事上发表过看法。
不过王布犁虽然没有给钟牛保准,但圣眷极重的驸马爷的面子,吏部也不会给驳了,又不是安排什么重要岗位。
但现在看来,遗诏让皇后摄政还能保证宣德的儿子顺利继位,而不是他的兄弟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继位。
光是靠这么一手,王布犁就把江宁县县衙一帮人收拾的服服帖帖的。
丁海栋一下子就麻爪了,连忙道:
钟牛觉得王布犁说这话他典史的位置已经稳了。
他很快就被熟悉的坐在巨幕之前,等待放映。
对于这句避重就轻的话,王布犁一个字都不信。
“我是看重你的能力。”王布犁示意他起来:
“最终任命还得看吏部的,过去了好好干,将来前途也不是从九品,别胡乱伸手,也别给我丢面。”
她原是一个平民,而作为永乐帝的儿媳、洪熙帝之妻和宣德帝之母。
公侯勋戚都喊他为翁父。
相比于其他辅政之人,他还很年轻。
朱元璋瞪大眼睛,老四直接给他整了个大活。
以前那些弄权的宦官,朱元璋都没见他们把自己立的石碑给去掉。
全都是南方人。
无论是后宫还是朝臣,总是得有人出头。
那些因为被吴庆夫逼迫,走投无路才加入白莲教的百姓,因为马皇后的建议,全都释放回家,但是家里的壮劳力要无偿去修河堤一个月。
宫内妇人要识字,让这些人净身?
真想要教授妇女学识,就不能在白天公共场合教授是吗?
真是岂有此理。
“属下谨记驸马爷教诲。”
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旨时,装得恭敬小心的样子。
待到上元县人员落实之后,江宁县空缺出来的位置,也会有人填补上来。
朱元璋开始研究王振是怎么把大明权力给搞到手里的。
朱元璋未曾想执行他祖制偏偏是后宫之主。
朱元璋恨不得上去先给朱祁镇两巴掌,让他好好瞧瞧。
更何况白莲教的闫玉龙,他还没有招出幕后的主使。
“八岁?”
虽然没有人能正式成为摄政,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集体必须建立起来,去“帮助幼帝”处理国家大事。
朱元璋火大,这才隔了几辈啊!
重孙子都这样不拿祖制当回事。
但王振善于察言观色,处处表现自己的忠心。
不仅如此,还公开卖官鬻爵,收受贿赂。
其次,他需要盟友。
“我不知道他做了什么,我就是收了点孝敬。”
她代表了和维持着大明王朝的延续性和合法性的门面。
相比于宦官干政,朱元璋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前两个的。
为了给宫内妇女教课,永乐帝曾说服一批儒家的老师自愿净身,而王振就是其中之一,他进入内书堂就具有很大的有利条件。
朱元璋又是一声叹息。
此后,太皇太后张氏病故,最能控制王振的人死去,杨荣也先死了,杨士奇因为他儿子杀人被捕引咎辞职,就剩下年岁最大的杨溥势单力薄。
太后看他处理事情是那么“秉公无私”,也渐渐信任了他。
朱元璋不理解,他记得宫中也有不少女官,她们就教授不了一些儒家学识?
哦,原来还要教授小宦官识字!
朱元璋恨恨的拍了下座椅,当真是把咱的叮嘱当作耳旁风是吧!
他善于舞文弄墨再加上玩弄权术方面也比其余“只会”教书的阉人强上许多,很快就获得宣德帝的喜欢,叫他去侍奉皇太子朱祁镇读书。
王振站在后宫,亲眼看着宫人把朱元璋所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碑给除去了。
因为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制度规定,一切权力都归于皇帝。
一个幼帝明面上是元首,可实际上使大明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。
听到这话,钟牛先是呆愣了一下,然后立即给王布犁跪下,多谢驸马爷的提拔之恩。
这一次根本就没来得及带上太子朱标。
朱元璋也觉得张氏是有敲打他的意思,但总归是做了事情的。
经过朱祁镇和在场的大臣们的请求,才宽免了王振,规定“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”。
正好给上元县的衙役们腾出牢房来。
他稍微往前推算一下,宣德才多大就英年早逝了。
这种事他根本就无力阻止。
王布
第340章 340宦官擅权,始于英宗(1/3).继续阅读